館長最後被惹毛,也開始大聲起來,爭執之中對方還作勢要攻擊館內的員工,搞到最後只好威脅叫警察來,對方聽到馬上就逃跑,邊跑邊喊「爛場館,我不會再來了。
因此,本案的調查可能接近宗教迫害的界線,所以勞勃大法官主張應完全駁回本案。僅管I AM的教義令人懷疑,但美國本就充滿各類型的宗教,巴拉德並非唯一用可疑的方式吸引信徒的人。
但宗教自由包容的不僅是傳統主流,也包含異端信仰,過度審查就有侵害特定宗教的疑慮,這似乎也呼應另一位大法官哈倫二世的名言:「一個人的粗話,是另一個人的詩詞。巴拉德死後,他與妻子被指控以宗教之名向信徒騙取達300萬美元,因此被以18項詐欺罪名起訴。反之,如果他們是抱持真摯的信仰,那應被判無罪,而陪審團認為巴拉德夫婦知道自己在說謊,因此判有罪。進到上訴法院,法官認為地院不應限制以巴拉德夫婦是否有真摯信仰為判準,因此推翻地院判決,美國政府於是上訴到最高法院。地方法院的見解表示,如果巴拉德夫婦並不相信自己宗教說的那一套,那他們就有罪。
在大法官任期間,勞勃還曾在二戰後紐倫堡大審中,因擔任美國首席檢察官官聞名。勞勃大法官認為,巴拉德之所以被追究責任並非因為收了錢,而是他所收的金錢無法滿足信徒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,但這已超出憲法能處理的範圍,因為保障宗教、言論和新聞自由的代價,是須忍受大量垃圾的存在。文:溫承澤11月3日,美國將舉行總統、眾議員與部份參議員選舉。
其三是民主黨所募得的選舉資金顯著超過共和黨同樣的,消費者也無法像現在到處自由地搜尋酒店和比價。最主要是由於這個世界上酒店百百多,儘管在酒店產業裡有許多連鎖、世界知名品牌,但它們在東京有沒有酒店,有哪幾家、位在東京的哪個位置、價格如何,由於訊息來源眾多,消費者很難憑一己之力搜尋或比較完所有的酒店,並有所取捨。更何況酒店業在資訊科技的投資上,總是落後其他產業很多很多,因此,除非是大型連鎖品牌酒店能自建官網和官網訂房系統,否則很多中小型的獨立品牌,只能透過傳統旅行社或OTA做為分銷體系。
然而,我們會發現行旅行社站在「機加酒」中間商這部份的角色,影響衝擊力道最大的,應該是航空公司與旅客之間的關聯,酒店的部份反而影響較小。但傳統旅遊價值鏈的仲介形式,並沒有完全消失,只是當消費者自主規劃的意識和能力越強,傳統的仲介型式就會慢慢減少。
航空公司在同樣出發日期、同樣航班、同樣艙等所放出給自己官網或其他旅行社的票價,都是一致的。我們繳一筆錢,給導遊和領隊一些小費,就自然搞定整個旅遊過程的大小事。別忘了我在之前的文章〈【旅館】酒店業者與OTA的競合:還是好好地合作當朋友吧。透過旅行社訂票、開票,消費者需要在票價中(內含)給付旅行社傭金或服務費。
消費者在這個時期裡,尚無能力直接與航空公司和酒店接觸,主要是由於資訊傳播的不對稱,消費者無法很透明化地知悉哪些航空公司、在哪些日期和時間點飛往消費者期待的目的地。但有趣的地方在於,旅遊新創(諸如:KKday、KLOOK等目的地旅遊公司)標榜著讓消費者可以自由組裝行程,省卻自己安排交通或在地半日/一日遊的行程。主要是由於旅遊資訊的不夠發達,一般消費者不知道如何透過一己之力,買到便宜的機票、訂到划算的飯店,以及到了當地該怎麼解決交通、景點、吃喝等等的問題。〉中,提到全球酒店業房間銷售的產值中,有八、九成是由Expedia、Booking.com以及中國的攜程等三大集團所創造,它們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訂房平台、行銷及分銷體系,我們拿什麼跟它拚? 「去掉」、「De-」的是舊型態的旅行社經營模式,新型態的旅行社將佔得中間商的角色位置 傳統旅行社「中間商」的角色弱化至此,過去幾年間旅遊新創圈熱議的詞彙「去中間化」,又是怎麼一回事?看起來像是要把傳統旅行社往死胡同裡打,然後旅遊新創再以新型態的中間商角色閃亮登台。
當消費者意識到可以自己完成整個旅遊價值鏈中,幾乎所有的事,自然會冒出現一群熱愛「自由行」的消費者,開始嘗試自己掌握所有行程安排。而當電子商務的發展越發蓬勃,旅行社由街邊店面的服務延伸到網路上,航空公司從過去以旅行社為主要通路,也開始透過電子商務接觸直客的生意,酒店業亦然。
當然,「去中心化」(De-Centralization)就是想要弱化這些旅行社,在我們旅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。這時候,所謂的「中間」或稱「中間商」,也只有一個角色存在,就是傳統的「旅行社」。
不像航空公司,雖然這世界上的航空公司也是有很多,但飛航的航點都是由航權申請分配而來,例如從台北能夠飛往東京的航空公司就那幾家,讓消費者從幾家航空公司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航班,較不會出現選擇障礙。什麼是「中心」,要去掉的是什麼? 以往的舊時代裡,當我們想出去玩(尤其是出國玩),我們想到的是挑一家品質好、信譽佳的旅行團,它會幫我們安排好交通、機票、住宿、餐飲、景點行程與門票以及各式證件。玩得開心的同時,也要順便吃喝購物,最後帶著美麗的回憶回家,心裡想著下一次會再度出遊不知道是何時。換言之,航空公司的官網票價肯定會是最低(或者相對較低)的價格(當然,這是針對散客,團票就是另外一個操作模式)。而旅行社開始無法參與整個旅遊價值鏈的中後段,所謂的旅遊價值鏈在傳統旅行社眼中,出現「斷鏈」的狀態。最主要幾個讓消費者開始捨棄透過旅行社,代訂機票及開票的主要因素,包括以下: 網路資訊發達,消費者可以在網路上輕易查到哪些航空公司,能飛抵自己所規劃的目的地,不再需要透過旅行社的協助。
旅行社站在「機加酒」中間商這部份的角色開始動搖,傳統旅行社在旅遊價值鏈中的中間商角色全面撤守。但酒店與旅行社或OTA(線上旅行社)的依存關係,就沒有像航空公司般,能有那麼多自主的權力。
因此,旅行社的「機加酒」包套,成為消費者最容易接觸到較多且較完整訊息的商品。而旅行社所顯示出的票價則是基於航空公司所放出的價格,再加上傭金或服務費。
Photo Credit: 海森飽嗝的財經筆記 而「中心化」,指的就是這些旅行社所扮演的角色。看一下旅遊產業價值鏈,才會知道「去掉」之後,我們面對的是什麼: Photo Credit: 海森飽嗝的財經筆記 在旅遊價值鏈中,從一開始決定目的地後,要手刀搶訂飯店和機票,再來就是進行歡樂的旅遊行程。
相對的,在電子商務發達的年代裡,消費者直接與航空公司訂票、開票,除了不需要再額外給付給中間商傭金或服務費,任何航班異動或行程更改,消費者可以自己直接與航空公司聯繫。也因此,在消費者取得訊息的難度高和比價的心態下,OTA(網路旅行社)在代訂旅館的角色上,就更為穩固。而當旅遊書籍越來越多、主題和目的地遍及全世界,甚至是網路興盛後,各種論壇、討論區、部落客的分享,讓消費者有更多的管道學習如何自己安排行程。換句話說,旅行社無法完全靠「旅行團」來支撐營收,旅行團的行程設計開始要具有高度獨特性和特殊性,才能讓消費者捨棄自由行而跟團。
而這個時候,「中間商」的角色只存在於「機加酒」,也就是傳統旅行社是消費者與航空公司/酒店之間的仲介。而當航班有異動或行程必須變更時,消費者必須透過原本的旅行社處理票務問題。
在過去的日子裡,「旅行社」是串起整個旅遊價值鏈的重要角色。當消費者開始自己訂機票、訂酒店、規劃吃喝玩樂行程,傳統旅行社存在的價值已經不在。
然而,旅行社的人員並不是24小時standby。消費者依然是透過旅行社來購買機票和代訂酒店,而航空公司與酒店業者也大幅度依賴旅行社做為銷售通路
旅行社站在「機加酒」中間商這部份的角色開始動搖,傳統旅行社在旅遊價值鏈中的中間商角色全面撤守。航空公司在同樣出發日期、同樣航班、同樣艙等所放出給自己官網或其他旅行社的票價,都是一致的。當消費者意識到可以自己完成整個旅遊價值鏈中,幾乎所有的事,自然會冒出現一群熱愛「自由行」的消費者,開始嘗試自己掌握所有行程安排。在過去的日子裡,「旅行社」是串起整個旅遊價值鏈的重要角色。
什麼是「中心」,要去掉的是什麼? 以往的舊時代裡,當我們想出去玩(尤其是出國玩),我們想到的是挑一家品質好、信譽佳的旅行團,它會幫我們安排好交通、機票、住宿、餐飲、景點行程與門票以及各式證件。Photo Credit: 海森飽嗝的財經筆記 而「中心化」,指的就是這些旅行社所扮演的角色。
玩得開心的同時,也要順便吃喝購物,最後帶著美麗的回憶回家,心裡想著下一次會再度出遊不知道是何時。而當電子商務的發展越發蓬勃,旅行社由街邊店面的服務延伸到網路上,航空公司從過去以旅行社為主要通路,也開始透過電子商務接觸直客的生意,酒店業亦然。
最主要是由於這個世界上酒店百百多,儘管在酒店產業裡有許多連鎖、世界知名品牌,但它們在東京有沒有酒店,有哪幾家、位在東京的哪個位置、價格如何,由於訊息來源眾多,消費者很難憑一己之力搜尋或比較完所有的酒店,並有所取捨。然而,我們會發現行旅行社站在「機加酒」中間商這部份的角色,影響衝擊力道最大的,應該是航空公司與旅客之間的關聯,酒店的部份反而影響較小。